罗霞,程黎明.化疗后心脏毒性标志物研究进展[J].内科急危重症杂志,2017,23(1):
扫码阅读全文
|
DOI: |
中文关键词: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脏毒性 心肌标志物 |
英文关键词: |
基金项目: |
|
摘要点击次数: 2795 |
全文下载次数: 4420 |
中文摘要: |
肿瘤治疗过程中,各类化疗药物及放疗可以引起心脏毒性并发症,影响患者预后或导致死亡。蒽环类药物(包括阿霉素、表阿霉素、阿克拉霉素及柔红霉素等)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(如白血病、乳腺癌和淋巴瘤等)的治疗,是引起心脏毒性损伤最常见化疗药物,临床数据显示其可引起进展性、不可逆性心脏毒性损害。心脏毒性常引起左心室射血分数(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,LVEF)下降,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(Cardiac heart failure,CHF),大多数CHF发生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1年内,但也有少数在化疗结束数年后出现。美国心脏病学会/协会(AHA/ACC)指出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儿即使暂时无任何临床症状,也属于远期心力衰竭高危人群[1]。由抗癌治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损伤占肿瘤死亡病因的30%~50%,包括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、慢性心脏毒性和迟发型心脏毒性等。目前常用检测手段是基于LVEF检测的超声心动图,但LVEF对于亚临床型心脏毒性十分不敏感,常低估心脏损伤程度,不能用于早期心脏毒性检测。近几年来心肌标志物因操作简便、省时、花费低而备受关注,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预测心脏毒性,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出现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心脏标志物进行综述。 |
英文摘要: |
|
|
|
|
|